(本文作者系宝时员工:袁微,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在一旁背诵着。
自古关于人性善恶之争颇多,性善说性恶说皆有理由。现今世人理解的善恶即为好坏,但文明的传承历经两千多年,很多文字的理解也随着人类的进化在慢慢的改变。人之初,性本善亦或本恶,如果仅仅以好坏来评判,那估计很多家长都要来好好论证一番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又何来多少好坏之分呢?那么善恶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很喜欢之前书中看到的王阳明关于善恶的一种解释,善既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皆为恶。何为中庸?极致的恰当,极致的和谐,浑然都是天理。
中庸似乎有点深奥,那么善恶如何分辨呢?知善知恶是良知,人人皆有良知,何为良知?好比人心中的一杆秤,能够称出何为善恶。哪怕是一个强盗,如果你喊他作强盗,他也会不开心;他如果知道他的家人被抢劫了,他也会很愤怒,这就是良知。如果一个人内心分辨不出这种善恶,那我们就需在事上磨练,光明自己的良知。
对于这种善恶的解释,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那称的上为善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这件好事的动机是私欲,是被逼无奈,是为了表现自我,那都不算是善。一个小孩快掉进井里,人会不假思索的去抱住小孩,如果在行动之前,我们思考的是帮助了小孩能得到多少钱的回报,小孩的父母是什么背景等等的,那这都不算是善。
善即是中庸,浑然都是天理,不带任何私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给了我们一些通往善的方法,光明自己的品德,常存利他之心,不断的在事上磨炼,反躬自省,认清自我,最终达到致良知的境界。王阳明死的时候才会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个不带有任何私心的人做事,任何事都会是善事了吧,至于别人怎么评判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何为恶呢?出于私欲,明明在并不很富裕的环境下一个馒头可以吃饱,但偏偏要去吃山珍海味,此为过。在很富裕的情况下,为了彰显自己的节俭,明明可以吃一顿健康些的晚餐,偏偏要去吃个馒头,还要附带一张朋友圈的,此为不及。这都是私欲左右了我们,都是恶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杀人放火才称得上恶。
佛家的善讲究万物平等,儒家的区别在于有个薄厚。何为薄厚?杀人放火当是为恶了吧,然而王阳明为了平叛杀了诸多盗贼,这也是恶吗?这就是薄厚之分,王阳明平叛的时候很喜欢给盗贼写信,信中常写道:我也不想杀你们啊,但是如果我不杀你们,你们又会出来危害我的子民,我是大家的父母官,一个人有十个儿子,其中两个总想着加害另外的八个,如果我不杀了这两个那另外的八个就遭殃了,但是如果那两个孩子能改邪归正我也会像对待另外八个小孩一样的对待,如果你们还继续作乱,那我只能流着泪来杀你们了。这就是王阳明心中的薄厚,每个人心中都有亲疏,不然也不会总拿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来证明谁更亲近一些了。为了厚而疏忽薄,这是人之常情,取舍之道而已,只要在这厚薄的取舍中,亦然没有私欲,那也是善的。
佛家说的善恶有报,凡事皆有因果,又怎么理解呢?善即为中庸,情感处于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阶段,做事也会心平气和,自然犯的错也会少一些,做任何事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这样的处事状态有一个好的结果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吧。那么恶呢,常常带有私欲,对社会愤怒不满,以这种心态来处事的,可能一句话,一个细节,已经埋下了过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事例又哪里少了呢?因果自在本心,相由心生。
当然,诸如此类的因果报应,只是我的一点浅陋的见解。不管对与错,我们还是应该多注重自我灵魂的修炼,心态的成长。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事,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一定会事半功倍的。